User login

Navigation

You are here

著名力学家叶开沅先生逝世

Ying Li's picture

我国著名力学家、中国力学学会原常务理事、甘肃省力学学会原理事长、甘肃省政协原常委
、甘肃省科协原常委、兰州大学力学专业和学科的创始人、兰州大学力学系首任主任、名誉
主任叶开沅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10月20日15时30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82岁。
  叶开沅,男,汉族,1926年5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衢州市。1938年至1943年,在浙江省
立衢州中学学习。1944年,到北京灯市口育英中学学习。1945年考入北京大学土木工程系,
旋即转入燕京大学数学系学习。1946年,进入唐山工程学院学习,1947年转入清华大学电机
系学习。1949年,借读于浙江大学电机系,不久,重返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习。大学毕业后,
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师从于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从事研究生学习。1952年院系调
整时,转为北京大学力学专业研究生,仍师从钱伟长先生。从1945年到1953年,叶开沅先生
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学习,广泛接触不同的学术流派,涉猎各门学科,并
得到钱伟长先生的悉心指导,受到良好的学术训练,这对他的成长和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研究生毕业后,叶开沅先生被选留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任讲师,参与了北京大学力学
专业的组建工作,是我国第一个力学专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其间他承担了大量教学任务,
并与王仁院士等一道筹建了北京大学固体力学教研室。他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并取得显著成
果,与钱伟长先生等一道开展的薄板大挠度理论研究成果于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59年,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叶开沅先生随江隆基到兰州大学任教,并开始在
兰州大学筹建力学专业。短短几年,兰州大学力学专业从无到有,很快走上正规,叶开沅先
生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一系列成果。但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对他的冲击接踵而至,
给他和他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978年平反昭雪后,他毅然回到兰州大学力学教研室。
不公正待遇并未使他灰心,生活中的不幸也未使他屈服,重新工作使他燃起了在力学领域从
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激情。1980年,他与钱伟长先生合作创办了专业学术期刊《应用数学
和力学》,并担任副主编。1981年,他晋升为教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为博士生
指导教师。以他为学科带头人,兰州大学固体力学专业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权。1982年,他
发起成立甘肃省力学学会,随后担任理事长、名誉理事长。1983年,他当选为中国力学学会
常务理事。1986年,凝结了他大量心血的兰州大学力学系独立建系,他受命担任系主任,1
991年后任名誉主任。
  叶开沅先生潜心力学研究,在大挠度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固体力学界关注的热点课题就是求解薄板结构非线性变形的著名冯?卡门大挠度方程。这
个问题的解决涉及当时还没有得到很好发展的非线性数学及其在力学中的应用。钱伟长先生
曾于1947年提出了求解大挠度方程的摄动方法,为非线性力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叶开沅在钱伟长先生的指导下开始专攻这一在当时还很少有人涉足的课题,发表了一系列
研究成果。1953年,他的第一篇论文《边缘载荷下环形薄板的大挠度问题》在《中国科学》
上发表。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矩形板的大挠度问题》在第九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上
发表。他与钱伟长先生合著出版了国内首部《弹性力学》专著,与钱伟长先生等合著的《弹
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还被译成俄文在苏联出版,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来兰州大学
后,在坚实的专业基础与科研成果基础上,他与其学生等一道创造了加快收敛的修正迭代法
和减少手工推导的解析电算法等求解大挠度方程的方法。以后,又与其学生得到了中心受集
中载荷的圆板大挠度问题的解析表达及其收敛性的证明,并对过去一些方法的收敛性作了系
统的总结,为板、壳大挠度问题的解析求解方法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壳体的稳定性问
题,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得到了有关壳体的屈曲、突变问题的全新的结果,为板、壳大挠度
理论在弹性元件及仪表工业上的应用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1983年,他作为大会秘书长,在
上海召开的首届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上以《柔韧构件研究在中国的进展》为题作大会报告,
全面介绍了中国学者在该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从1965年开始,叶开沅先生还致力于非均
匀弹塑性力学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他提出用阶梯折算法处理一维非均匀规则弹
性构件获得成功,并在结构优化计算中得到了应用。先后独立完成或与他人合作在非均匀弹
塑性力学研究领域写出了近40篇论文,对柱、梁、板的变形、振动、稳定性及结构优化设计
进行了完整的探讨。他的这些研究成果,于1987年和1992年两度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十分注重本科生教育,并担任了国家教委理科力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其《材料
力学》教学讲稿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力学专业本科生的教材正式出版。
  叶开沅先生在兰州大学力学专业和学科的创立与建设期间,长期倡导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十分重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为我国力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1959年,他
调到兰州大学时,学校既没有基本的力学实验设备,也缺少有关图书资料,师资力量更为薄
弱。虽然临时选调了几名数学教师,也从各地分配来了几名力学专业大学生,但远不能满足
专业建设的需要。为此,他带领这些年轻人,边搞教学边收集资料、研制实验设备,同时还
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付出了极大的劳动和心血。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他与师生同甘共苦
,开创了兰州大学力学专业。到“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兰州大学的力学专业已有了相当的
设备和图书资料,教师队伍已比较成熟,为以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到20世纪八十年代
,一批中青年学者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得以快速成长。仅1986年到1990年五年间,经他指导
的博士学位毕业生就有11人。其中,有1人获得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获得霍英东教育奖
,1人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国家教委联合授予的“做出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称号,3人获甘肃省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他本人也获得
甘肃省优秀博士生导师奖励。目前,他培养的学生中已有多人成长为我国力学界的学术带头
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洪堡学者等杰出
人才。
  叶开沅先生不仅是一位力学科学家,而且在戏剧史研究方面也很有建树。他自小喜爱戏
剧,在北京求学期间,又接触了各种地方剧种,对地方戏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的祖籍
浙江衢州,有一种鲜为人知的剧种——婺剧,其起源和发展很少有人研究。为了不使这一古
老的剧种失传,也为了报答故乡的养育之恩,他利用业余时间对婺剧史进行研究。经过10余
个寒暑,数易其稿,在“文化大革命”之前他已研究成文数十万字。1981年,与张世尧合著
的《婺剧高腔考》一书在日本东京龙溪书舍出版,奠定了叶开沅先生在戏曲史研究领域的地
位。1984年,他与已故戏曲史大师赵景深先生共同创办了研究中国戏曲史的学术刊物《戏曲
论丛》,并担任副主编。赵先生逝世后,他担任主编。由于他在戏曲史研究方面的成就,1
986年,被推选为中国戏曲协会常务理事。为振兴中华戏曲艺术,他两次出资举办京剧演唱
会,并在国内外多次作有关戏曲史的学术报告。以后,中国戏剧出版社还出版了《叶开沅戏
曲论文集》。在自然科学家中,对戏曲艺术如此执着,又有相当高的成就,这是极为少见的
。叶开沅先生学识渊博,在教育、科学事业和各项工作中做出突出成就,还被推选为甘肃省
科协常委、甘肃省政协常委。
  叶开沅先生一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他从小立志高远,刻苦钻研。他把全部心血和智
慧都用在力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培养了一大批拔尖人才,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就。
他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余部,创办了学术期刊《应用数学和力学
》,曾担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力学学报》等学术期刊的编委,在力学界享有
崇高的声誉。
  叶开沅先生一生襟怀坦荡,热爱祖国。他在“文化大革命”中长期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
遇,但他热爱祖国,始终没有对国家的前途失去信心。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始终关心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改革开放后,他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投入
到力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将力学研究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为我国力学科学的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
  叶开沅生生一生为人真诚,正直不阿。他无论是早年在北京大学,还是后来在兰州大学
工作期间,都真诚、热情地团结同事们一道工作,敢于直言。他不忘记每一位培养过自己长
者,尤其与自己的老师钱伟长先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以自己的崇
高品德和良好科学素养影响和教育后来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好师长。
  叶开沅先生的不幸逝世,是我国力学界的一大损失,也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我
们深切怀念叶开沅先生,就要学习他坚持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并不断创新
、发展他开创的科学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叶开沅先生安息吧!

Comments

Rui Huang's picture

YingLee,

Could you post a list of Mr. Ye's works (preferably published and accessible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 am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learning his works on the nonlinear plate theory you mentioned above. Thanks.

RH

Ying Li's picture

Dear Rui Huang,

The list is the main work of Ye. Due to the times he living, he did not always published his work 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s present. Therefore, it is quit difficult to find his work, which is easily accessible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is may be a regret for all of us.

   1 叶开沅.边缘载荷下环形薄板的大挠度问题.物理学报,1953,9(2):110-129;Acta Scientia Sinica,1953,Ⅱ(2):127—144.

  2 钱伟长,叶开沅.圆薄板大挠度问题.物理学报,1954,10(3):209—238;Acta Scientia Sinica,1954,Ⅲ(4):405—436.

  3 钱伟长,林鸿荪,胡海昌,叶开沅.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54.

  4 Chien W.Z.Yeh K.Y..On the large deflection of rectangular plate.Proc.Ninth Inter.Congr.Appl.Mech.Blussiar:1957:403—412.

  5 叶开沅等.非均匀变厚度弹性体力学的若干问题:I在非均匀定常温度场下的非均匀高速度旋转圆盘的弹塑性应力分析;Ⅱ在任意定常温度场和任意分布载荷下的任意轴对称非均匀变厚度环形板的弯曲问题;Ⅲ任意分布载荷下两对边简支单向非均匀变厚度矩形板的弯曲问题;Ⅳ非均匀变厚度梁的弯曲、稳定性和自由振动问题.兰州大学学报,1979(1):60—157.

  6 叶开沅.柔韧构件研究在中国的进展.力学进展,1983,13(2):125—134.

  7 叶开沅,马国琳.计及行动载荷质量和惯性力影响列车过桥的动力理论.中国科学A辑,1984(4):338—352.

  8 Progress on Applied Mechanics.Holand:Ma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87.

  9 Yeh K.Y..Recent investigations of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by analyt-ic method.Structural Optimization,Kluwar Acalemic:1988,379—386.

  10 叶开沅,郑晓静,周又和.集中载荷下圆板卡门方程精确解的解析公式.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1989,24(6):55l一560.

  11 叶开沅,冯燕伟编.材料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Subscribe to Comments for "著名力学家叶开沅先生逝世"

Recent comments

More comments

Syndicate

Subscribe to Syndicate